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中国古代王朝的后宫中有“母以子贵”与“子以母贵”两种现象:前者是母亲因儿子地位尊贵而显贵,后者则是儿子因母亲受宠而地位显贵。导致这两者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
A. 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不同的朝代高低有别
B. 重男轻女的观念在不同的时期轻重不同
C. 嫡长子继承制在不同的王朝取舍不一
D. 皇帝个人的倾向有所变化
2. 美国学者伊佩霞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存在一种先天性的危险。”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上的
B. 周王在分封时并非平等地对待所有受封者
C. 诸侯拥有独立的征税、军事权
D. 周王能直接控制的只有王畿之地
3. 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中,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对这里的“民主”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 人民主权 B. 以民为主 C. 为民之主 D. 民为邦主
4.《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先秦百家学派的起源:“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这段史料 ( )
A. 是关于先秦诸子起源最真实的记载
B. 证明先秦各学派的创始人都曾经在政府为官
C. 说明先秦时期的学术文化曾被贵族垄断
D. 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完全服务于政治
5. 先秦诸子各立门户,互相攻诋。下列诸子言论观点是相反的一组是 ( )
A.“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与“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事异则备变”与“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亲亲有术,尊贤有等”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与“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
6. 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认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不应完全归功于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它是春秋战国以来政治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下列选项能说明该观点的是( )
①推行郡县制 ②维持“家天下” ③实行军功授爵制 ④称谓独享 ⑤制定《秦律》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⑤
7.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汉语的‘天’字,有时译为Heaven(主宰之天),有时译为Nature(自然之天)。”下列各句中的“天”的含义属于前者的是 ( )
A. 天与人不相胜也 B. 制天命而用之
C. 明天人之分 D. 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
8.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但在他实行统治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其他学派的一些思想,如法家的重农抑商、严刑峻法。这说明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符合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B. 董仲舒所独尊的“儒术”已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
C. 汉武帝是个朝令夕改的君主
D. 只有采用法家思想才能稳固统治
9.“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 )
A. 荀子 B. 朱熹 C. 王夫之 D. 顾炎武
10. 钱穆先生在论述中国古代一项政治制度时说:“因于有此制度,而使政府与社会紧密联系,融成一体。政府由民众所组成,用不着另有代表民意机关来监督政府之行为。”这项制度应该是 ( )
A. 察举制 B. 科举制 C. 监察制度 D. 谏议制度
11.“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材料中所描绘的城市生活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东汉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12. 北宋为防止地方官员拥兵自重所采取的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 ( )
A. 加强禁军 B. 派遣通判监督州郡长官
C. 实行更戍法 D. 设置各路转运使
13. 鲁迅曾经说过:“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鲁迅在此表达的意思是 ( )
A.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始终落后于外国
B. 愚昧迷信是导致中国科技发展落后于外国的重要原因
C.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实用性差
D.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并未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14.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宦官专权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宦官掌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 明朝皇帝昏庸无能
C. 明朝专制皇权空前加强 D. 明朝的政治制度毫无可取之处
15. 汉字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书法更是延续了千年的艺术瑰宝。下列关于书法艺术表述正确的是 ( )
A. 自汉字形成之时便产生了书法艺术
B. 楷书变化最为丰富,最能体现写意性
C. 唐代张旭擅长狂放不羁的草书,因而被称为“书圣”
D. 宋代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拘一格”
16. 李贽在《藏书》中说道:“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李贽 ( )
A. 认为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是非差别 B. 坚决反对孔子的是非观
C. 主张人应该独立思考 D. 与儒家学说势不两立
17. 下列是反映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现象,其中最符合当时世界潮流发展的是 ( )
A. 内阁“票拟”,皇帝“批红” B. 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 市镇繁荣,商帮云集
18. 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B.“先天不足”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
C.“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象征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
D.“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具备启蒙作用
19.“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唯财是计,不问非类。”导致明朝中后期出现上述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缙绅社会地位的衰落 D. 婚姻观念的转变
20. 古希腊在历史上曾多次被来自外部世界的力量统一,先是马其顿,后来是罗马。导致这种历史现象频发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
A. 古希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B. 古希腊城邦政体的长期存在
C. 古希腊各城邦过度的对外开放 D. 古希腊人自由散漫的生活状态
21. 古希腊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在论及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圣病”羊痫风时断定:“这种被称为‘圣病’的疾病并不比其他疾病更神圣。人们之所以认为它神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它。”对希波克拉底的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 希波克拉底已经找到了治疗羊痫风的方法
B. 古希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
C. 古希腊当时已经出现人文精神
D. 希波克拉底是个唯物主义者
2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分析罗马对外扩张的历史时指出:“罗马人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待意大利半岛上的其他民族非常宽容。”这里的“宽容”指的是 ( )
A. 罗马颁布了《万民法》 B. 罗马人允许各民族实行独立自治
C. 罗马人废除了奴隶制 D. 罗马人放弃了用武力扩张的手段
23. 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这段话 ( )
A. 揭示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B.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文艺复兴运动的认识
C. 指出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时间 D. 批评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保守
24. 右图两部文学作品分别反映了中西方世界在社会文化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引起它们变化的社会根源是( )
A. 市民生活的发展
B. 社会观念的转变
C. 知识群体的提倡
D. 传统文化的影响
25. 有历史学者认为:“大约到1550年,经历了两个世纪活跃的发明创造活动之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落。”最有可能导致当时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衰落原因( )
A. 西欧航海运动的不断进行 B.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才华尽失
C. 欧洲人对文艺复兴作品失去兴趣 D. 意大利半岛四分五裂,战乱频繁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三小题,其中26题22分,27题13分,28题15分,共50分)
26.(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左传·昭公七年》 材料二 (东周以前的士)“禄足以代其耕”,不必从事体力劳作,也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平时作卿大夫的家臣,战时充任下级军官。……不得有丝毫僭越之举,“家臣而欲张公室,罪莫大焉。”
进入春秋战国,士的命运、地位开始发生根本转折。…… 如《汉书·食货志》所谓“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从战国时代以后,一直到清代,“论民之行,以士为尊,农工商为卑。论民之业,以农为本,工商为末”,依然是普遍的社会观念。
——摘编自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 材料三 《孟子·尽心上》记录了如下对话: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矣。”孔孟认为,士既然已经不受“封邦建国立家”宗法制度下固定职事和局促生活圈的束缚,就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将整个社会文化秩序作为自己关怀思考的对象和一试身手的场所。因此,“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还从物质与精神关系上区别“士”与一般的“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
一个特殊的群体能在社会上立足两千年,除了自身方面的品格原因,还得依靠外在制度层面的养育。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社会为以德艺为本的士的生存提供了充分必要的条件。
——摘编自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 材料四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春秋战国以后的“士”与之前相比有何不同?(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命运、地位开始发生根本转折”的原因。(10分)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以来中国古代社会为士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6分)
27.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徽休宁的戴震(1724-1777年)或许是所有清代学者中最伟大的一位。他主张“苟终无足以起其信者,虽圣哲父师之言不信也。”在考究事实真伪时不偏袒任何学派。以下的陈述可反映他治学的精神:“知十而皆非真,不若知一之为真知也。”戴震在晚年超越考证学范围,欲建立一“戴氏哲学”。他试图针对程朱“理学”而提出自己的“欲学”。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道,指其实体实事之名。”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维无憾是谓理,而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戴震的思想主张。(7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形成上述主张的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有哪些?(6分)
28.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书奏,诏百官通议。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倖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 材料二 保甲法规定农户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保长、大保长、都保长都由有财产的人担任。保丁习学武艺,接受训练。各大保每夜轮流派遣保丁巡逻,若发生聚众、盗抢、杀人、放火之类的事,必须马上报告,若不报告,要按法论罪,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实行三长制的作用。(5分)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保甲法与北魏三长制有何异同?(10分)